经常性工作是相对中心工作、临时性工作来讲的,是一个部门主要职责所在。老机关都有这样一种感觉:越熟悉的工作越不可掉以轻心,越轻车熟路越要瞪起眼睛看清路标,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走错或错过。有的同志讲,经常性工作得分难但失分易,是一个部门的门面,是“保底”工作,可以以“小”见大。经常性工作出错率相对其他工作来讲比较高,更要把好关口、防止差错。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每一项工作都有应该遵循的“谱”,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干。记得一个干事陪同首长下部队,需要做好人员协调、车辆派遣等诸多准备工作,但他事先没有了解出行路线及路况,带车行进过程中,主观臆断,凭“想当然”选路,结果陷入“迷魂阵”,走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走上正路。首长问:“你知不知道路?”这个干事回答:“我不太熟悉,大概就是这个方向。”结果受到了批评。
机关干部在办事时要注意三点:一是遇事找依据。标准是什么,要求是什么,政策有哪些变化,要先把“规矩”找出来,即使是熟悉的工作也要查准弄清再办。机关干部经常参加有关会议或随领导出差,要围绕出行目的或工作内容,把相关资料收集起来,必要时带上这些资料,这样领导提问时才能一口清、一口准。二是行前先问路。要先把领导意图弄清楚,不能车已开动上路了,还不知道干什么去。了解领导意图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,意图清才能方向明。否则糊里糊涂,干得越多可能偏离越远。三是途中多看看。要经常抬头,盯住自己的目标,一步一步向前迈进;要经常回头,看看自己走过的路,有哪些成功经验,有哪些可吸取的教训,不断修正航向;要经常转转头,看看左邻右舍的情况,自己脱离队伍没有,始终保持在行进行列里。
一级对一级负责,一级领导一级,这是机关工作的特点和要求。一级就是一道关口,也是避免出错的一个闸门。有的同志习惯于越级办事,不通过所在单位分管领导,直接找上一级领导,这是不可取的,一般情况下不能这样做。
一次某单位A部门想申请一辆车,A部门处长交代一名干事直接给单位主要领导写了一个请示,主要领导看了以后画圈表示同意。结果这名干事拿着批件到分管车辆运输工作的领导那里要车时,这个领导告知:“现在库里没有车。”事后,分管车辆运输工作的领导抱怨说:“也不提前打个招呼,这么做弄得我们工作很被动,这是典型的先斩后奏嘛。”
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工作步骤问题,实际上是一个逐级负责、逐级把关的问题。不按程序办,越级、越权、越位、越线,就会使正常问题敏感化,疑难问题严重化,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,甚至还会影响单位形象和领导的团结。机关有一些材料,出手时可能有一些错漏,正是在一级一级的把关中,纠正了错误、提升了质量,最后,到决策者手中或到会议上研究时,才是一篇有相当分量、很严谨的材料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越级办事时,一定要说明情况,事后向有关领导报告。
任何时候,粗疏都是差错的隐患。克服粗疏主要靠两条:一条是以细防粗。“细”就是心细如发、一丝不苟。应该说,工作不认真、不细致,办事马马虎虎、粗枝大叶、丢三落四、纰漏不断的现象,在一些机关干部身上并不鲜见。细查起来,并不是这些同志工作水平不够,而是不严谨,想得不够细。从前有个笑谈,一个单位的领导发现机关大院里养鸡的比较多,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,便吩咐一位干部写个通告,让养鸡户把鸡杀掉。这位干部自认为按领导交代的意思,写了一则通告贴在宣传栏里。没过多久,不少人给领导打电话责问:养鸡者何罪之有?领导莫名其妙,仔细询问才知是通告引来的麻烦。原来通告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:“凡养鸡者,一律杀掉。”从字面上看,不是把鸡杀掉,而是要把养鸡的人统统杀掉,与领导交代的意思大相径庭,这个干部本人还没有发现文字表达上有错误。这就是工作不认真、不严谨、不细致造成的,不但没有实现领导的意图,反而引起新的问题,值得引以为戒。
另一条是以责防粗。某机关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,会前安排领导与受表彰人员合影,领导让王秘书和孙秘书共同负责协调办理。因分工不够明确,也没有很好通气,王秘书认为他把受表彰人员排好等领导来就行了,孙秘书认为他就负责协调照相。结果,两人都忽略了把领导姓名贴在椅背上,许多领导落座时不知该往哪里坐,好在办公室主任在场,及时补漏,才没有使照相受到大的影响。事后这两个秘书受到严肃批评,上级领导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例子,大会小会批评。这就是责任不清、分工不明造成的。机关工作往往多头并举,需要多人合作。作为领导,必须定人员、定任务,层层分解、明确分工、责任到人,多人干一项工作要确定牵头人。作为机关干部,一定要负责任、把好关,讲服从、听招呼,主动想问题、干事情,做好补台的工作,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细致的作风,积极完成任务。
有一位机关干部在材料的修改问题上很不虚心,尤其不情愿别人改他写的材料。有一次,他自认为写得不错的一份材料送到领导那里后被改了很多,他心里很不是滋味,便埋怨领导故意跟他过不去,不尊重他的劳动。后来,他又接受了一个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,为了不让领导修改,他耍了个小聪明,讲话稿写出来后,一直在他手里压着,故意拖延到会议开始前一个小时才交给领导审改。领导一看,讲话稿的质量比较差,已经来不及修改,只能凭自己平时的积累现场发挥。这名机关干部的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,事后受到了严厉批评。
一项工作几次反复,一份材料几次修改,类似情况在机关会经常遇到。作为机关干部,工作不能怕反复,材料不能怕修改,更不能因此和领导闹情绪。正确对待这件事,要弄清楚三个认识问题:
首先,反复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。我们对某一个问题、某一项工作的认识,不可能一步到位,提出问题后要不断思索,有了新精神后要进一步理解、消化。因此,对一项工作可能经常有一些新思想要吸收到材料中去。我们研究问题也需要逐步了解情况、逐步深化,不断修正和调整最初的思路。
其次,反复是一个不断接近完好的过程。任何指示都不是空中楼阁,需要落实到底,需要贯彻到基层,化为实际行动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:上级某个讲话,讲得真好,操作性很强。上级领导离基层隔了好几级,但讲话离基层那么近,说明讲得实在具体,讲到点子上去了。这个讲话肯定是经过反复调查、反复研究、反复修改才形成的。
最后,反复是一个不断精雕细琢的过程。同样一块玉,在不同工艺师手中,能刻出不同的作品,有的形象逼真、活灵活现,有的刻板呆滞、没有生气。这就差在是否经过精雕细琢。一份材料,起草完之后,是束之高阁还是不断打磨,其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。实践证明,精品大多是在反复打磨中形成的。 (文章摘自《秘书工作》杂志2016年第2期。作者:张瑞志)
学会信箱: tlmsxh@163.com 电话: 0562-5880031,5880032 传真: 5880032
地址: 铜陵市湖东路666号行政中心南楼1707 邮编: 244000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:056212318
主办单位: bet63365 Copyright ?2016, All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浏览